
方李莉:為我學術的啟航而寫序
講述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首席教授、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首席專家
潘魯生院長是張道一先生的得意高徒,從他那里得知,今年11月下旬要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召開張道一先生從教70周年的研討會。張道一先生出生于1932年11月份,今年是他的90大壽!得知這一消息我很激動,張道一先生也是我人生中的導師之一,多年來,雖然平日里很忙,總是沒能抽出時間去看望他,但在我的心目中,他始終是我最尊重的老師,在我學術生涯的道路上有他的幫助、教誨和影響。我認識他的時候,剛剛獲得碩士學位,在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美術系任教,當時要出版一本畫冊,經(jīng)人介紹請到了張道一先生作序。當時我初出茅廬,很年輕,與張道一先生并不太熟悉,很擔心老先生不會寫。但出乎我的意料,他很快就寫完寄給我了。在寫這篇文章時,我重讀了當年張道一先生為我寫的序,非常感動,我摘錄其中的幾段話:“方李莉以瓷塑為專業(yè),并沒有走以往的‘寫實’之路,不求形象的逼真,而是有意捕捉人物的神態(tài)和意趣,看了她的作品,使人感到清新、率真、親切,仿佛嗅到了一種鄉(xiāng)土味,可貴的是,她不僅取材于世俗生活,而且在形式上追求民間采風,做得貼切自然,當這些作品公之于世后,便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在短短的兩年里,獲得各類展覽評獎達15項之多?!薄拔倚蕾p方李莉的創(chuàng)造精神,她沒有將傳統(tǒng)看作冰,而是視作流動的水;她沒有依據(jù)一種模式去發(fā)展自己,就像蜜蜂采蜜,有助于釀蜜,她都要熱心采集”,“每件作品是那樣完整,毫無拼湊之感,它來自民間,卻非任何一種已有的品種;它是傳統(tǒng)的,又看不出任何模仿的痕跡,也就是說,他是扎根于中華藝術土壤,卻開出自己的花。”
這是我人生中出版的第一本畫冊,也是最后的唯一的畫冊,因為后來我改行做理論研究了,再也沒有機會畫畫和做雕塑了。但張道一先生當年為我寫的序言牢牢地刻在了我的心目中,很多的根本性的規(guī)律是隔行不隔理的。在我后來的理論研究中同樣是遵循張道一先生所寫的,我研究的雖然是傳統(tǒng)文化,但我從未把“傳統(tǒng)看成是靜止的冰,而是將其看成是流動的水,”在動態(tài)中理解其發(fā)展意義。張道一先生的教導和鼓勵伴隨了我一生的學術研究。

長北:藝術都要嘗嘗味道
講述人:長北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今年教師節(jié)我去看望老師,老師送我《老鼠嫁女——鼠民俗及其相關藝術》《鄉(xiāng)土玩具——人之初的藝術》兩本書。書拿在手,令我開懷:“老師您寫這些好玩的書啊!”老師說:“治藝術學,既要精于一藝,更要廣泛喜愛,樣樣藝術都要嘗嘗味道?!彼険魱|摘西抄亂寫一氣的假治學,說:“出版社約我寫一本鄭板橋的書,我態(tài)度鮮明,不懂就是不懂,我從不不懂裝懂?!蔽一丶液笞x這兩本書,看到張老師將民謠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等民間文學與民間藝術糅合起來了。他的書簡直像是給兒童寫的,其中洋溢著他返璞歸真的童心。陳平原《念王瑤先生》說道,“有學問者可敬,有真性情者可愛;有學問而又有真性情者可敬又可愛!”(見《讀書》雜志,何期失記。)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既可敬又可愛的尊長。老師對我說:“做學問好,做學問好玩。”是啊,學問是一帖養(yǎng)心安神膏、一碗十全大補湯,能使學者從浮躁的社會氛圍中抽離出來,復歸安穩(wěn)寧靜。

尹文:如沐春風的教誨
講述人:尹文 東南大學教授
教不嚴師之惰。張老師在同學們的心中是出了名的嚴師。每次作業(yè)要求都很嚴格,否則會加以批評。張老師說“批評你是愛護你,你臉上臟了,自己看不見,別人告訴你,擦了就是,有缺點錯誤,改了就是好同志。”有一次,我的圖案作業(yè)黑白稿不夠整潔,張老師批評道:“怎么是一個粗枝大葉的尹文呢?”張老師給我們講諸子百家的尹文子,講老莊學派,講大道篇,講墨子,對教學傾注了滿腔的熱情,還請了中央工藝美院的何燕明老師、江蘇美術出版社的柯明老師來為大家作講座。當時我喜歡畫壁畫,星期天,在教室墻上蒙上高麗紙畫壁畫,顏色把墻上印得五顏六色。周一是張老師的圖案課,他嚴格要求黑白印刷稿干凈。他走進教室問道:“這墻上是誰搞的啊?”同學們說:“尹文畫壁畫搞的。”大家以為張老師要批評我了,誰知張老師轉(zhuǎn)過臉來,若無其事的檢查作業(yè)了。張老師早年在山東解放區(qū)文工團刷標語、畫壁畫、唱民歌、刻木刻,收集民間剪紙,整理資料,手工裝訂,是壁畫高手。張老師的徒手繪畫水平很高,在天津美術學院開講座時,張老師在黑板上徒手用粉筆畫彩陶圖案,一筆到位,功力非凡。
每次看望先生,老師都會給我講上半天的課,依然是聲若洪鐘,欲罷不能,滔滔不絕。當我在老師面前,表現(xiàn)有些拘謹時,張老師會說:“我們現(xiàn)在是同事”,提醒我不要拘謹。2016年,當我退休時,張老師說:“尹文也退休了,時間過的真快??!退休以后,好好規(guī)劃一下,做一兩個大課題?!蔽艺f,我想沿著京杭大運河去寫生,沿著絲綢之路去寫生,張老師聽后,哈哈大笑,說:那夠你幾年畫的?。∈前?,張老師的言傳身教,是學生的榜樣。張老師退休以后,研究工作從不間斷,每年都有新的著作出版。當我沿運河寫生到山東濟寧時,考察武梁祠石刻,到曲阜,到東平,到汶上,濃郁的儒家文化,使我對張老師的學術文章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張老師的是山東人,濟寧是孔孟之鄉(xiāng),儒家文化浸透,出了張老師這樣的一代名師。后生有幸,能聆聽張老師的教誨,真是如沫春風。

郭勇?。何宜囱龅膹埖酪幌壬?/strong>
講述人: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寬容,這是我認為他作為導師最大的人格魅力。張先生作為一個藝術家型的學者,才華橫溢,嘗試過多種藝術創(chuàng)作,包括繪畫和設計等,書法也寫得很棒。藝術家型的學者與純粹學者有所不同,因此張老師帶學生的方式與眾不同,有一種魏晉風度。美學界有個著名的李澤厚先生,前不久剛剛?cè)ナ?,他帶學生非常寬松,非常自由。易中天先生提起李澤厚先生如何帶學生時總會說:“他啊,魏晉風度!”我覺得這種魏晉風度在張先生身上體現(xiàn)得也很明顯。他對待學生特別寬容,他從來不會要求你一定要做什么。一個老師寬容,學生就能遵循自己的學術興趣,將自己的特長充分地發(fā)揮出來。有些導師希望自己的學生緊緊跟隨自己的學術道路,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或者直接給學生一個畢業(yè)論文的題目。導師給你一個題目,你就算不感興趣,但這是導師給你的,只好去做,但沒有感覺的學問如果強行去做就會做得很痛苦。張先生從來沒有這樣。我的博士論文決定寫舞蹈美學,張先生竟然同意了,這讓我很意外,而且我的論文基本上一遍過關,張先生對我寫的論文審閱得非常仔細,糾正論文中的錯別字,調(diào)整句式,還給我的博士論文設計封面。張先生的慣例是給我們每個博士生論文設計封面,這一點在所有的博士生導師中都是非常特別的。
自信,是張先生的一大人格魅力。張先生對于自己的民間藝術研究、工藝美術研究、對于自己所建立的藝術學學科是非常自信的,他堅持自己的學術指向。同時,張先生也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有一種“犟勁”,他認定了一件事就要堅決去做。就像孟子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在一次與張先生的聊天過程中得知,張先生當時去申報博士點的時候,有人反對說:“搞藝術不就是畫畫,畫畫還能有博士點嗎?”張先生就很不高興,反駁說:“語言學也有博士點,語言學不就是說話嗎?說話都有博士點,為什么畫畫沒有博士點?”這個反駁是很有力量的。他認為該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對教育和國家有利的就一定要去做。
愛國,也是張先生的一大人格魅力。張先生非常愛國,對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非常敬仰,這種精神在老一輩學者身上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這種精神讓我高山仰止。我覺得張先生的生命是與傳統(tǒng)文化生命連在一起的。古人講“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愛國,愛文化的中國,這大致算是“立德”。把藝術學學科納入中國教育體系,這當然是“立功”。張先生著作等身,這是“立言”。所以張先生應當說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都做到了,他是一個不朽,是一個永恒,他會進入歷史,而且他會是一個永恒。
前面講的寬容,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就是自由,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教學理念。張先生給博士生上課,不是每周一次上滿一學期,而是集中兩三周時間上完。張先生的思維是發(fā)散式的,講課常常帶有一點聊天的性質(zhì),聊天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通過與張先生的聊天讓我獲益良多。
張先生授課方式并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按照邏輯結(jié)構層層遞進,而是比較發(fā)散,比較自由散漫的,我能感受到講課過程中有一種生命和激情貫穿在里面。我認為這種授課方式很值得我們?nèi)グl(fā)揚。因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建立在發(fā)散性思維之上的,你要學會去發(fā)散,而不是循規(guī)蹈矩,循規(guī)蹈矩的話還能創(chuàng)造出什么東西呢?雖然有些發(fā)散出來的東西可能價值不大,但是肯定有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你對這些有價值的東西進行挖掘,這就變成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了。我認為這一點張先生做得很好。

胡平:張道一先生的藝術理想
講述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藝術系教授
張先生從研究工藝美術入手、起步、最后落在藝術學上,從這里看他幾十年過程中學術思考的一個脈絡。藝術學理論的建設不是說去簡單模仿國外的,而是通過自己的一些體會。比如研究中國的藝術,特別是研究中國的民間藝術,從這里面去思考藝術的一般的普遍性規(guī)律,藝術到底是什么?藝術的普遍規(guī)律是什么?這個已經(jīng)超越了所謂工藝美術學的概念,或者說,超越了設計學的概念。應該講是張先生個人學術上的一種思考和一種學術理想。
我認為先生到現(xiàn)在為止仍然是這樣,看看先生近期出版的這些著述,其實很多都是他過去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做的,比如:《吉祥文化論》、《漢畫故事》《木版畫通鑒》等,這些看上去好像是很具體的專題性的,實際上他思考的是一些更大的、更普遍的問題,也就是從個別的個案研究到普遍的一般性規(guī)律的研究,這種思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說我們現(xiàn)在要去搞學科建設、搞藝術學研究就搞起來了,它是很自然而然的。從他自己最早學的這個專業(yè)和他關心的問題入手,一點點地慢慢地提煉出藝術學的原理。假如說藝術原理是建筑“大廈”的話,那么包括民間美術、包括《考工記注釋》,做的都是很具體的“添磚加瓦”,因為你沒有這種“磚瓦”,是沒有可能建筑這樣“房子”的,就算是你建出來一定是一個“危房”,站立不住,特別對中國而言是這樣。西方的藝術也有它們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但是再上升就到了哲學的層面了,藝術就不論西方不論古今,都是有一種共通性在里面,這個實際上是藝術學需要研究的東西,或者藝術作為學科研究的意義所在。
現(xiàn)在搞藝術學科大家的目標都是一樣的,但我認為張先生具體的研究路徑是非常實在的、有效的,他從個案深入研究再到抽象的理論思考,對他而言,不用太快,但是扎實。所以我今天的發(fā)言是“工藝美術學是藝術學的一個富礦號——張道一先生的藝術理想”,我用了“理想”這個詞,沒有用“思想”,思想是他個人的思考,而理想是面對更寬闊的世界。理想比思想還要高遠,理想是要建立一個面向更大、更開闊的從理論到實踐的“學科圖景”,不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這個“圖景”反映著藝術的一般規(guī)律。

張犇:學術之路的啟明燈
講述人: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在蘇大讀博的導師是著名設計理論學者諸葛鎧先生。諸葛鎧先生與張道一先生私交非常深厚,由于諸葛鎧先生比張道一先生小十歲,所以他與張先生可以說是亦師亦友的關系,諸葛鎧先生特別尊敬張道一先生,經(jīng)常邀請張先生到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進行學術指導。我們這些學生也就有了機會常向張先生當面請教,因此在這個機緣下我有幸認識了張道一先生,大概是從2005年開始與張先生建立了聯(lián)系。后來張道一先生在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做名譽院長,我與張道一先生接觸的機會就更多了,無論是通過學術研討會,還是期刊雜志的征稿等等,張道一先生對我都非常關心。我博士畢業(yè)后去了南京的高校工作,離張先生就更近了,幾乎每年我都會去他家中拜訪張道一先生,同時向他請教很多學術研究的問題。由于我博士期間做的少數(shù)民族藝術研究,張道一先生對這方面也非常感興趣,對我的指導和引導非常多。我的第一本專著就是張道一老師給我寫的序言,包括我后來這些年三個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的立項,張先生都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方向性引導。
今天上午幾位學者的發(fā)言都是圍繞著張先生學術思想的幾個方面來展開的,一個是工藝美術的本質(zhì)研究;第二個就是民藝學研究;第三是民間美術的美學特征研究,還有就是圖案學研究,大致這四個方面,所以張道一先生作為中國藝術學學科之父,是當之無愧的。我這次的發(fā)言題目是:《張道一少數(shù)民族民藝思想探析》,就是因為這幾年張道一先生在這方面對我的引導特別多。
我的博士論文是關于“羌族造物的文化生態(tài)研究”,所以當時我跟我的導師諸葛鎧先生多次溝通,正好有幾次張道一老師也在。他就說:“你做這個很合適,現(xiàn)在做少數(shù)民族藝術研究的人很少?!蓖瑫r他還建議我,可以從圖案學、民俗學、跨學科的人類學等角度考慮。所以通過諸葛鎧先生和張道一先生二位的指導和引導,我順利地完成了博士論文相關工作。
我的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是關于羌族民間宗教的器具研究,其實民間宗教器具是個很小的點。但是張道一先生說,你不能單獨的看一個器物,需要從人類學、宗教學和文化學的文化交融、宗教差異這些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后來我做的第二個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就是從文化比較的角度進行研究的。2019年的時候,我又去拜訪張道一先生,他對我說:“少數(shù)民族造物藝術一定要堅持做,千萬不能放棄,你可以做一件事情,要把與這個民族造物藝術相關的歷史文獻,做個整理。這是個功德無量的事情?!蔽耶敃r覺得這個研究難度很大,但是后來我認真思考了張道一先生的這個建議,于是我就在第二個國家項目的結(jié)項報告里面,嘗試運用大量的文獻整理和研究來形成研究報告,最終的效果很好。于是今年,我按照張道一先生的建議,以“西部氐羌造物文獻整理研究”為研究對象,又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結(jié)果順利立項了。
因為我的導師諸葛鎧先生已經(jīng)辭世了,所以后來這些年,我跟張道一先生的聯(lián)系非常多,等于是張道一先生的一個編外學生。張道一先生的學術眼光實在太敏銳了,從2005年我進入少數(shù)民族造物藝術研究領域開始,到今天已經(jīng)16年了。在這16年時間里,幾乎我學術研究的每一個關鍵節(jié)點,張道一先生對我都有非常重要的引導,而且每次引導都會起到非常實質(zhì)性的作用。張道一先生的學術視野高屋建瓴,非常感謝這些年張道一先生對我這個編外學生的關心和指導。

何佳:傳道解惑難忘師恩
講述人:南京林業(yè)大學副教授
剛接觸的時候覺得張老師親切隨和,見到學生總是笑呵呵的歡迎,愿意與我們聊天交流,有時一聊就是大半天,沒有一個大學者高高在上的樣子。隨著接觸增多,又看到先生為人率真、剛直不阿、堅強樂觀的個性。有時談到一些亂象時,先生會嚴厲抨擊,因情緒激動而漲紅了臉。而在談到一些個人痛苦往事的時候,先生不僅沒有絲毫抱怨,還趣談他的苦中作樂。先生一直與學問作伴,眼睛看不清了還筆耕不輟。先生就是這樣,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教導我,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召著我學做學問、學做人。
在跟隨張先生學習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
第一,張老師的文章對我有深刻的影響。張老師的文筆很樸實,內(nèi)容也很親切,就像在與我說話一樣。他用最樸實簡單的語言深入淺出,通過深入的思考和嚴謹?shù)倪壿嫾右岳碚撋A。這與一些寫得或翻譯得晦澀難懂的理論著作大相徑庭。張老師經(jīng)常給我他的著作,囑咐我多讀文章,自己要思考,理解吃透,但是不要跟著跑,這囑咐我現(xiàn)在也對我的學生說。我還經(jīng)常拿張老師的文章給他們,對他們說:文章寫得好不是讓人看不懂的。
第二,理論結(jié)合實踐。先生雖然是理論學者,但他時常會做設計實踐的,比如先生自己的書,書裝設計都是自己親自操刀完成,字體字號、圖案、排版都很講究。這讓我意識到,張老師的很多理論其實都是源于對實踐的思考,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第三,走自己的路,不被西方理論左右。先生多次講到,我們的文化很了不起。我在讀碩士期間,受西方設計理論影響很大,我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西方的設計實踐。先生告誡我要立足本土文化,有自己的思考,中國的文化底蘊是很深厚的,不要被西方帶跑?,F(xiàn)在想想覺得很慚愧,年輕一代就應該肩負起傳承的責任,所以我現(xiàn)在也教導我們學生要學習認識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做中國人的設計。
他的圖案學、藝術學、藝術教育、藝術設計等思想以及造物藝術和本元文化論等,這些理論思想都是創(chuàng)新性的。先生治學嚴謹,治學方法都很重要,我個人覺得他將書齋理論研究與田野、實踐為一體的方法對我受益匪淺。
張先生有著很豐富的學術成就,這方面很多前輩學者都已做總結(jié)。先生自己概括為藝術學、民藝學和工藝美術三面大旗。具體在民藝學研究、美術學研究、工藝美術學研究、美學研究和藝術學研究這些方面先生都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張先生被譽為“中國藝術學學科之父”,可見張先生的學術成就之高。